010-58930844/45
newsgd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兰德观点 >
兰德观点

【产品战略十谈-10】提高产品力的关键是“三对八点”

发表时间:2021-11-15    浏览次数:次   来源:兰德咨询
制定产品战略也好,加强产品创新和推行产品标准化也罢,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产品力,促使项目快去化、高溢价。在多篇文章中也反复强调:归根到底,企业是提供产品的,所以产品永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,产品力永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试想,只要产品不愁卖,还愁规模、速度吗?反之,如果没有产品这个压舱石,而一味地追求规模、速度,现金流迟早会出问题。这些道理,相信很多企业都知道。可难以理解的是,为什么一些企业还是不在产品上下功夫。思来想去,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思想问题和行动问题。故此,作为产品战略十谈的最后一篇,本篇针对一些企业的思想和行动问题,谈谈提高产品力的“三对八点”。

先说“三对”。这儿说的“三对”与《房企“三字经”》中说的“三对”(选对城市、拿对地、做对产品)并不是一回事儿,而是针对思想和行动问题的三个关键。




1对话与未来的自己对话


人经常与别人交流,却很少与自己对话,更很少与未来的自己好好谈谈。企业亦然。

未来的房市到底会怎样,这是无数人思考,也有无数个判断的问题。但不管怎样,有三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:一是市场再也回不到什么企业、什么项目都赚钱的年代了;二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,客户越来越挑剔,销售只会越来越难,完成销售目标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;三是在地价上涨、房价受限的情况下,地售差越来越小,这意味着留给产品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。这三项组合起来,特别是后两项一叠加,未来可谓是难上加难。

更大的挑战是,且不说滞销10%会吃掉全部利润,即使房子能百分百地卖出去,百分之几的利润又能支撑多久?如果说过去的发展靠现金流高周转驱动,那么在速度慢下来和杠杆降下来之后,如果没有利润(纯自有资金)这个支撑规模的功放器,持续发展又从何谈起?

但另一方面,市场又充满诱惑。众所周知,过去三年,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每年都以一万亿元的速度在增长。我们预判,市场容量肯定能过20万亿元。即使到不了20万亿,不增反降地回到15万亿,市占率1%对应的销售额也是1500亿元。这还只是年度销售额。2021-2023年,累计总量有极大概率过50万亿元,五年累计有超过50%的概率会过100万亿元。

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,但凡有点儿追求的企业都会有难以抑制的冲动。也因此,几乎每家企业都在构划未来:销售额30亿元的,想做到100亿;100亿的,想做到500亿元;500亿的,又都想两年做到1000亿元,五年做到2000亿;过千亿的,又想三五年达到3000亿、5000亿。基本上都是三年三倍、五年五倍的规划。也就是说,即使市场今年达到18万亿,而且仍以一万亿元的速度增长,可所有房企的销售目标总和却是30万亿、40万亿,而且拿地和供货都是这样铺排的。于是,拿地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销售时的竞争也更加激烈,结果必然是有三分之一,甚至一半的房子卖不出去。即使卖出去,也几乎没有利润。如前所言,如果利润只有几个点,或没有利润,是不可能支撑太久的。

现在几乎可以断定:过去多年,是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,至少有现金流就能活下去,但未来几年,现金流与利润同等重要——有现金流只能活下去,但不会活得好;有利润才能活得好,活得久。没有回款的销售额没意义。对于未来,没有利润的高周转也没意义。

那么在市场增速放缓、各家目标倍增的激烈竞争中,怎样才能现金流和利润双保呢?如果还是仅靠放大杠杆,只会使风险越来越大,总有一天会重踏泰禾、华夏幸福、蓝光的覆辙。最直接,也是自己能掌控的,只能是提升产品力,而且要在保证高周转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产品溢价。

由此,有必要与自己对话,问问自己,现在公司的产品力怎样,有领先优势吗,能撑起未来三五年的销售额和利润目标吗?

令人焦虑的是,很多企业没有这种对话,上上下下都沉湎于现时的忙碌和自嗨中。

对房企来说,诸如调整组织结构、制定制度流程都是简单的事,处理人员纠纷、参与举牌拍地都是紧急的事,而提高产品力是难而正确的事,也是重要且紧要的事。如果不能在日常事务的忙碌中脱出身做难而正确、重要且紧要的事,按现在的竞争态势和未来的供销矛盾,至多一个项目周期,肯定出事。可遗憾的是,很多企业都挺满足现状,认为自己的产品不错。也正是这种自满、自嗨,悄然中,完成销售额和利润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。

之所以说焦虑,而不是遗憾,是因为非常担心哪天卖不动时降价砸盘,从而拖累整个市场。

其实每家企业都不是独立的存在,都是地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。本着对自己、对行业负责的态度,真的有必要静下心来与未来的自己对话,然后好好想想现在该做什么,否则可能就没未来了。




2对标:与产品领先企业对标


思想通了,也决定要提高产品力,那么就要制定提高产品力的具体方案。但无论怎么做,第一步肯定是先对标。

关于如何进行产品对标,在《对标方法论》中已有详细阐述。在此再强调三点。

第一,选定的对标对象要聚焦,不宜太少和太多。建议分为两组。一组是行业领先企业(例如融创、绿城)。一组是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,包括深耕某个区域、省域的(例如在东北地区做得很好的华润置地、深耕河南的建业、深耕贵州的麒龙等),以及聚焦某类细分产品的(例如擅长高端产品的仁恒、擅长刚需刚改产品的万科等)。这两组企业,选择5-8家足矣。要切记,对标的关键是要深入,所以选定的对标企业不宜太多。根据我们的经验,选择3+2×2,至多3+2×3家。具体选择哪些家,最终还要看对标内容,比如产品特色、产品标准化的对标对象就不一样。

第二,对标要深入。有些企业在对标时,总是习惯性地在网上找些资料。且不说网上的东西太多杂乱,最主要的是几乎都已过时了。要做好对标,一定要深入,且不要浮光掠影,堆砌资料,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各自渠道了解到对标企业的经验教训,以及最新动态和意图。

第三,目的要明确。奢望通过对标就能学到对标企业的全部是不可能的。通过对标,明确哪些方面可以借鉴,哪些方面不可以,是非常重要的。近几年,很多企业都拿融创做对标。虽然可学习的地方有很多,但并非什么都能借鉴。比如公区精装,因为融创的精装标准偏高,可借鉴价值就不大。因此建议在整个对标过程中,目的一定要明确——对标的目的是学习、超越,而不是效仿、跟随。




2对位:结合企业实际情况


在制定产品战略及产品力提升方案时,务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,形成one-to-one切实可行的方案,切不可好高骛远、难以落地。

所谓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”,建议从八个方面进行对位:
• 总体战略及价值主张;
• 产品文化;
• 市场布局及项目数量;
• 产品现状及竞争力;
• 产品目标;
• 产研投入及技术力量;
• 内部协同与外部资源整合能力;
• 领导决心与参与程度。

对标后,在这八个方面予以对位和修正,落地执行是没问题的,只是很多企业跳过了“对位”这一步,实效也就大打折扣。

下面再说说“八点”。

在此再次强调的是,产品力是个系统能力,提高产品力是个系统工程。因此要提高产品力,一定要思想上、行动上齐发力,而且要特别抓住八个关键点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微信图片_20211115165422.jpg
1.目标导向
凡事都要先明确目标。与战略目标、销售目标类似,产品力提高目标也分为阶段目标和年度目标。不同企业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目标,且不可盲目对标和效仿标杆房企。提请注意的是,制定产品力提高目标时,应明确研发创新、标准化率等各项目标的目标值,并转化为绩效考核目标。
2.理念为先
产品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与核心价值观一样,产品理念看似很软,实则很“硬”:大凡产品理念不端正的,基本都没有好结果;反之,理念端正、说到做到的,总会获得客户认可和市场回报。例如,万科坚持“为普通人盖好房子,盖有人用的房子”,碧桂园杨国强要求“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”。
3.明确发力点
所谓发力点,通俗地说要打什么牌,怎么打。基于产品力分析和产品差异化原则,要具体明确在哪些方面发力,怎么发力。
4.加强创新
创新不仅能让自己企业的产品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,还能获得更高溢价,甚至有可能形成产品IP。无论是过去、现在和将来,产品创新永远是企业提高产品力的抓手。反之,如果不创新,很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出局。
5.做好转化
是否推行产品系列化和标准化,当前已不再是问题。问题是,如何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,如何将创新产品转化为标杆产品,将标杆产品转化为标准化产品,以及如何推行产品标准化。
6.领导推动
要提高产品力,必然需要公司领导参与。如果没有领导推动,没有持续推动,想提高产品力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7.保证投入
既要提高产品力,除了精力投入之外,还需必要的资金投入。标杆房企通常每年拿出相当于当年销售额目标的0.3‰的专项资金作为产研费用,并在财务预算内、项目设计费之外单独列支。要提高产品力,培育一支专业、高效的研发设计团队是必要的。据调查,标杆房企中研发设计条线人员通常占到公司开发系统总人数的8%以上,有的超过12%。
8.坚定推行
只要统筹规划,坚定推行,并在实践中持续完善,产品力一定能不断提升。反之,如果变来变去,还是习惯于效仿、跟随,只会跟在后面“吸尘”,不可能有根本性提升。

万科郁亮说:“产品力不能提高,性价比不能提高,就没有竞争优势。”他认为房地产行业的转折点已经到来,“为了度过艰难的岁月,必须要聚焦到产品力的提高上”。融创行政总裁汪孟德说:“要想把企业做长久,做得有竞争力,产品是最基本的要求。”这些领先企业都已经行动起来了,有些企业如果再不行动起来,可能就没行动的机会了。



上一篇:【产品战略十谈-9】产品实现:所见如所想
下一篇:宋延庆:对房市未来走势和房企未来发展的12点新思考